亚伯拉罕诸教
亚伯拉罕诸教,又称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诸教、天启宗教、天启诸教、闪族一神诸教、闪米特一神诸教、闪米特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与东正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如此称呼,皆因这三个宗教均给予圣经旧约中的亚伯拉罕(阿拉伯语译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来源于闪米特人的原始宗教。
历史上于两河流域一带人们从事游牧生活,有部分人四处宣传教义,并主要以口头传颂其所见所闻留世。
但后期人类发展出城市文明后,这些共同累积的传记、神谕等陆续被相关学者以文字记录,汇编整合为经文一体,即圣经中的旧约部分。
各大教会并开始吸收各部族信徒、与其他含多神教等争夺谁最正确无矛盾。其中以犹太教派发展最为成功,在巴勒斯坦地区中为最早称王。
信仰上,犹太教仅承认《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或称希伯来手稿。
直到经过多年后出现耶稣。他将犹太教视为阶段性、任务已结束的封闭宗教,传递新约。基督教成为古犹太教的新兴教派,编辑而成新约圣经补充了神所教导耶稣的最新教义,并将一神信仰推广至外族人,在罗马帝国的帮助下欧洲成为了基督教世界。
不过也因为基督教的修正倾向,继续分裂成多个宗教教派至今。而传统上犹太教认为基督教改变了神的意思,至今不承认基督教
犹太人违背了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定的约(即旧约),所以耶和华派祂的儿子耶稣作为弥赛亚(救世主),耶稣更无私地以自己的生命为全人类赎罪,故上帝不仅与以色列人订约,而与全体人类订立“新约”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被认为是在吸收了犹太教之后,又在基督教的经典与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
同样的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不被前两者承认
较广为人知的有四部:第一部叫做《讨拉特》,有指是旧约中的律法书;第二部叫做《宰蒲尔》,即旧约中的诗篇;第三部叫做《引支勒》,即新约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做《古兰经》。
亚非语系
亚非语系,又称非亚语系,全称亚细亚-阿非罗语系,旧称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省称闪含语系),是现今世界的主要语系之一
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或闪米特-含米特语系,是从《圣经》的传说中,诺亚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来源的,圣经说他的儿子闪是希伯来人和亚述人的祖先,另一个儿子含是非洲人的祖先
亚非语系包括六个不同的语族:柏柏尔语族、乍得语族、闪米特语族、库希特语族、奥摩语族和已灭绝的埃及语族
亚非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现代标准阿拉伯语
闪米特语族
米特语族,译作闪米特语族、塞姆语族或闪米特米特语族 ,旧称叙利亚-阿拉伯语族,是亚非语系之下的语族之一,起源于中东地区,其下属语言约有3.3亿人作为母语,分布于西亚、北非和非洲之角
“闪米特”一词来源于希伯来圣经创世记,是诺亚的三个儿子之一,相传是希伯来人和亚述人的祖先
闪米特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现代标准阿拉伯语
中东其他国
与中国接壤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中东其他
土库曼斯坦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也称回教或天方教,阿拉伯语:الإسلام, al-’islām;发音:[alʔɪsˈlaːm]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听)),是以《古兰经》为基础,圣训为辅助的一神教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穆斯林(伊斯兰信徒)相信《古兰经》为造物主命天使、天神给其最后使者穆罕默德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则是穆罕默德的言行录。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古兰经》,源自闪语字根S-L-M,意为“追随、服从(真主的律法)”;穆斯林的名字也来自这个字根,意为“追随者”、“和平与善的实践者”。
截至2020年,全球约有19亿穆斯林,占24.9%的世界人口
逊尼派是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占穆斯林总数的75%-90%。他们强调穆斯林社团的历史传统,重视《古兰经》及圣训的宗教权威。这些穆斯林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自称为“遵奉逊尼的人们”,以区别于其他少数派.他们相信哈里发应该选贤与能由最合资格的人出任,而不是世袭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第二大的宗派,占穆斯林总数的10-20%。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塞拜疆、伊拉克南部及南亚,他们自视为是穆斯林里的“精英”
什叶派却相信穆罕默德指定了他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作为他的继承人,并认为只有阿里的一些后裔才能够成为伊玛目(穆斯林的领袖),因此他们认为阿里是第一位伊玛目
和犹太人一样,同属闪族的分支。根据伊斯兰传统的说法,阿拉伯人的祖先是易斯马仪(以实玛利),而易斯马仪则是易斯哈格(以撒)的同父异母兄弟,是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长子。因此,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是兄弟,这一对兄弟的纷争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了。
伊斯兰恐怖主义(阿拉伯语:إرهاب إسلامي,ʾirhāb ʾislāmī,英语:Islamic terrorism),或称为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是团体或个人的伊斯兰教性质暴力恐怖主义,动机多是以《古兰经》的经文或源自圣训的教诲为名目。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借鉴于古兰经的经文和圣训,把政治性质的暴力行为合理化。
什叶派
真主党
胡塞运动
逊尼派
基地组织
塔利班
大部分穆斯林都在亚洲和非洲。全球约62%的穆斯林都在亚洲生活,超过6.82亿人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及印尼,在西亚,非阿拉伯的土耳其及伊朗是最大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穆斯林国家,他们的穆斯林人口超过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
瓦哈比教派
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亦称瓦哈比派运动。18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半岛纳季德地区的伊斯兰学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创立。该派自称“认主独一者”。
阿拉伯人/语
在伊斯兰教中所谓的蒙昧时代,只有阿拉比亚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被称为阿拉伯人。
大扩张之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岛、血统纯正的人才有资格自称阿拉伯人,拥有高贵的身份;
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进一步加强。阿拉伯人这个概念,逐渐包括了帝国属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的各族人民。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源自古语言闪米特语,源于叙利亚沙漠 [7],于5世纪时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文学语言[7],从公元6世纪开始便有古阿拉伯语的文献,公元7世纪开始,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语完全取代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从前使用的语言。
4.阿拉伯帝国 (610年-1258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统治伊斯兰教穆斯林,由哈里发统治的帝国(本意为“哈里发的领地”)。
倭马亚王朝的最大疆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语:الوطن العربي)是指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和地区。阿拉伯世界人口总和4.23亿人,主要为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半岛(/əˈreɪbiə/;)位于西亚,其西边和非洲接壤,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3,237,500 km2,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的面积最大,占据大部分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并以逊尼派占多数。
阿拉伯海(阿拉伯语:بحر العرب)为印度洋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同印度半岛之间。北部为波斯湾和阿曼湾,西部经亚丁湾通红海。
阿拉伯之春在各地形势图:
政府被数次推翻
政府被推翻
爆发内战
爆发抗议活动以致政府改组
爆发大型抗议活动
爆发小型局部抗议活动
阿拉伯世界之外的军事行动和抗议活动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使全世界十分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其带来的影响与后续效应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造成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世界油价逐渐下跌导致阿拉伯地区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贪污腐败、人民生活贫困、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
2008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
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6个国家政权。
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已执政23年的总统本·阿里下台并流亡沙特阿拉伯。
埃及示威浪潮使总统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正式宣布下台,权力移交军方,结束长达30年统治。
利比亚反对派成立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功推翻卡扎菲长达42年的统治,卡扎菲本人于2011年10月20日被杀害。
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已执政33年的总统萨利赫退位,萨利赫本人于2017年12月4日被杀害。
2019年4月2日,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正式辞职,结束了近20年的总统生涯。
2019年4月11日,掌权长达30年的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军事政变推翻。
阿拉伯之冬是专制主义和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抗议活动之后东山再起的术语
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国领土(红色)
及实际控制领土(深红色)
迦南人,巴勒斯坦的早期居民,讲闪语族语言,属于闪米特民族的一支。血缘上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相近,在新石器时代由当地人与东方移民混血所产生。他们曾经击败希伯来人(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入侵,但后来最终被希伯来人统治。随后融入其他闪米特民族。现代90%黎巴嫩人的DNA来自迦南人。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
2007年6月因内部两大势力严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占有加沙地带,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则管治约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监督。
巴勒斯坦国现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管理,并宣称拥有西岸和加沙地带;然而,这两个地区自1948年便分别由约旦和埃及占领,自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则由以色列占领
巴勒斯坦至今未能正式立国,以巴冲突仍在延续。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لبنان;亚拉姆语:ܠܒܢܢ, 法语:Liban)通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西亚)、地中海东岸,习惯上归属于中东国家。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黎巴嫩历史上与基督教关系密切,是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共和国和西化的国家之一。
1920年,国联将叙利亚、黎巴嫩委托法国统治,两国分别于1941年和1943年独立。叙利亚不承认黎巴嫩的独立,视其为叙利亚的属地。
1975年,黎巴嫩内乱为本国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一方,基督徒为另一方的战争
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叙迫于国际压力,结束了在黎29年的驻军。
尽管黎巴嫩基督徒的大量迁出导致其在该国的多数族裔地位逐步消退,这一群体在今天仍旧代表着黎巴嫩最大的宗教派别之一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
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亚拉姆语:ܒܝܬ ܢܗܪܝܢ,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μεσο意为中间,ποταμία为古希腊文中河流(阿拉伯语:بِلَاد ٱلرَّافِدَيْن)之意,转化成“(两条)河流中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其西边是叙利亚沙漠,北部是土耳其的托罗斯山脉,东部是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南边滨临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土耳其东部的山脉和高地,随后几乎平行地向南流入波斯湾,沿两岸形成的冲积平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
楔形文字
起源和发展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由于其外形有些像钉子或楔子,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新苏美尔时期 前2193年-前2004年
古巴比伦
亚述 前2004年-前605年
新巴比伦 迦勒底人 前605年-前539年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亚述利亚,或简称亚述;
南部以巴比伦城(今巴比伦省希拉市东北郊)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
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科威特
埃及
古埃及
古埃及(阿拉伯语: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埃及学家一般将古埃及历史和历代法老王朝分为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1世纪之前)、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686年),
公元前3188年左右,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吉萨省拜德尔舍因(Al Badrashin)拉希纳村(Mit Rahina),孟菲斯并不位于开罗,开罗应位于另一个古城赫利奥波利斯),成为古埃及第一个法老,古埃及从此开始王朝时期。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
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年—公元前2040年),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86年),
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年—公元前1567年),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年—公元前1085年),
第三中间期(约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667年),
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7年—公元前332年),
波斯统治
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所灭,古埃及时代结束。
希腊罗马化埃及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也被称为法老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
随后,古罗马崛起,成为地中海世界大国,埃及也被其占领。
罗马帝国之后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再次入侵埃及,古埃及原有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而逐渐消失。
1517年,埃及开始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798年-1801年受法国统治,1801年后英国势力侵入。埃及最终在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共和国,但它已经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了。
沙特阿拉伯
沙特半岛其他
巴林
卡塔尔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
也门
希伯来语
希伯来人的名称源自希伯(Eber)。根据《创世记》第10章第22-24节,希伯是挪亚的玄孙、闪的曾孙、亚法撒的孙子
希伯来语(עִבְרִית ‘Ivrit,读音:[iv’ri:t]),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为古代犹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来民族)一直到现代人民的民族语言、也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
以色列 希伯来人
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
前12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部落迁此,于前11世纪建立王国,之后一直受古埃及统治直到公元前10世纪撤出巴勒斯坦地区。
大卫王与所罗门王
自19世纪末锡安主义兴起后,1917年英国政府发布贝尔福宣言表态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在巴勒斯坦也掀起数波犹太人回归运动,使得当地犹太人比率不断升高。然而因犹太人离去已约2000年,长久以来早已成为阿拉伯人的传统领域,此种“回归”事实上也对当地阿拉伯居民造成严重伤害,认为犹太人侵略他们居住数千年的土地,因而以阿冲突事件的升高也与犹太人的数量成正比。
1947年,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批评声浪增加,犹太人宣布将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英国政府则决定自1948年5月15日起切割其作为巴勒斯坦托管者的身份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托管地(约旦河以西[注 2])再分为两个国家,由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分治,划为多块交错的领土,两国领土面积分别占大约55%及45%;至于耶路撒冷则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免双方发生冲突。
《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
蓝色:犹太国家(即以色列)
橙色:阿拉伯国家(即巴勒斯坦)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
约旦则占有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以色列建国时首都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但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完整和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
以色列行政区划包括以下六个行政区(括号内为首府):
1 北部区(拿撒勒)
2 海法区(海法)
3 中央区(拉姆拉)
4 特拉维夫区(特拉维夫)
5 耶路撒冷区(耶路撒冷)
6 南部区(贝尔谢巴)
另外,以色列还有以下三个争议地区(括号内为争议地区所属的以色列行政区划):
A 戈兰高地 (北部区,原叙利亚领土,现由以色列管辖)
B 约旦河西岸 (犹大-撒马利亚区,原约旦领土,现部分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实际管辖)
C 加沙地带 (加沙区,现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辖)
阿尔泰语系
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
突厥语族
早期的突厥人起源于东北亚,然后向西迁移。他们在基因上与其他东亚族群密切相关。
突厥语民族,即广义的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是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众多族群的统称,源自原始突厥族
突厥汗国(突厥语: türk),又称突厥第一汗国,为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连合使用古突厥语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了由古突厥民族组成的古代帝国,并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
以突厥语为官方语言或主要语言的国家和地区。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语:Türkiye Cumhuriyeti),通称土耳其(土耳其语:Türkiye),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其国土包括西亚安纳托利亚半岛、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其中亚洲部分包含了约97%的领土与87%的人口[5]。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接壤。
土耳其这个国名在土耳其语中为“Türkiye”,该词汇来源于奥斯曼土耳其语,意为“突厥人的土地”。
在英语中,土耳其长期被称为“Turkey”
因为“Turkey”一词的含义后来在英语中有“火鸡”、“愚蠢的人”、“失败”等负面的意思,所以有很多土耳其人认为这损害了国家声誉。2021年12月,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下令避免使用“Turkey”、“Turkei”、“Turquie”等敏感词汇,将出口产品上“Made in Turkey”的英文标签改为“Made in Türkiye”
古安纳托利亚人自新石器时代起即于此生活,直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此地[17]。这些民族普遍使用安那托利亚语言(印欧语系的分支之一)
塞尔柱王朝为乌古斯突厥人的一支,9世纪时定居于穆斯林世界边缘的乌古斯叶护国,里海与咸海以北[38]。10世纪时,塞尔柱人由其发源地迁徙至波斯,这一地区也成为大塞尔柱帝国的行政中心
1071年,塞尔柱帝国于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帝国,由此这一区域的突厥化进程开始,土耳其语和伊斯兰教得到传播,安纳托利亚也逐渐由基督教希腊语地区转变为穆斯林土耳其语地区
2016年,伊斯兰教是土耳其的主要宗教,占总人口83%
现代土耳其人是乌古斯突厥的一部,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但实际上,历经长期的迁徙和混血,土耳其人和原突厥人在血统和相貌上都相去甚远。土耳其人今天的血统为白种人血统,主要以东伊朗人(东波斯人)和希腊人为主。
Anatolia一般指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又称安纳托利亚半岛,亚洲西部的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
5.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 —1923年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
土耳其语(Türkçe;[ˈtyɾctʃe]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聆听) ),是一种现有7300万到8700万人使用的语言,属突厥语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
土耳其语是突厥语族诸语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高加索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pavonis
孔雀座
现行的国际通用星座划分方式确立于193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在古希腊星座的基础上通过边界划分确立了88个星座区。
按照天球位置进行天区分类,这88个星座可以被分为29个北天星座、12个黄道星座、47个南天星座。
按照星座家族划分方式,又可归类出8个星座家族:大熊家族、黄道家族、英仙家族、武仙家族、猎户家族、幻之水族家族、拜耳家族、拉卡伊家族。
黄道星座家族(黄道上的13个星座):
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蛇夫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注:属于南天星座的蛇夫座虽然并非黄道星座,但也被黄道带所穿过,属于黄道星座家族)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英语:Indo-European languages),全称印度—欧罗巴语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欧洲、南亚、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母语使用人口有约32亿。
- 日耳曼语族
- 西日耳曼语支
盎格鲁-弗里西语 -> 英语
古高地德语 -> 德语
低地法兰克语 -> 荷兰语 -> 南非语
- 北日耳曼语支(古诺尔斯语)
瑞典语|丹麦语
挪威语
- 意大利语族 -> 拉丁语 -> 罗曼语族 ->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伊比利亚语支 ->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高卢语支 -> 法语
意大利-达尔马提亚语支 -> 意大利语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
俄语
乌克兰语
白俄罗斯语
古斯拉夫语支
波兰语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南斯拉夫语支
保加利亚语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波罗的语族
立陶宛语
- 希腊语族
希腊语
- 印度-伊朗语族
- 伊朗语支
西伊朗语支 -> 南支 -> 波斯语
伊朗
西伊朗语支 -> 北支 -> 米底语 -> 库尔德语
伊拉克
东伊朗语支 -> 南支 -> 普什图语
阿富汗
- 印度-雅利安语支
雅利安人(英语:Aryan)一般指印度西北部的一支族群。
现在“雅利安”几乎仅用于语言学术语印度-雅利安语支中,“雅利安人”就是讲这个语支的语言的人,主要指印度-雅利安人。
在十九世纪,由于对于梵文佛经的误解,一些西方学者产生了种族主义的观念:认为一支金发且肤色白皙的北欧“雅利安人”从北欧出发,征服了世界各处,而创始了各大文明。在此之后,他们和各地当地人种通婚混血,而变得不纯正。
二十世纪初,纳粹德国把优等民族(Herrenrasse)称为雅利安人。他们认为德国人是血统最纯正的北欧民族之一,而对其它种族(尤其是犹太人和吉普赛人)施行歧视、征服和灭绝策略。
吠陀梵语 -> 梵语
西部印地语 -> 印度斯坦语 -> 印地语hindi
- 凯尔特语族
爱尔兰语
威尔士语
Latin (lingua Latīna [ˈlɪŋɡʷa ɫaˈtiːna] or Latīnum [ɫaˈtiːnʊ̃]) is a classical language belonging to the Italic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Roman Republic it became the dominant language in the Italian region and subsequently throughout the Roman Empire.
俄罗斯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
伊朗 波斯
波斯(拉丁语:Persia)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历史的一部分。
自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作“波斯”
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Erânshahr or Iranshahr),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
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其实根据考据,艾兰(Eran)、雅利安(Aryan)、伊朗(Iran)皆是同词音转,具有同源关系,皆为伊朗本身的名字。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
埃兰和米底时期(前2700年-前553年)
中古与近代时期
637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在卡迪西亚战役打败波斯萨珊王朝的军队,攻占其首都泰西封,开始了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同时也终结了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
- safavid empire萨法维王朝
萨法维王朝(波斯文:سلسلهٔ صفويان,英文:Safavid dynasty;1501年-1736年)
巴列维王朝时期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德黑兰,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美国为了获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东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强大的军力俨然成为波斯湾地区的警察。伊斯兰共和国时期
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两伊战争
1.波斯帝国 (前2700年-前553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波斯语:𐎧𐏁𐏂,罗马化:Xšāça,直译:帝国),也称波斯帝国或波斯第一帝国,《圣经》中称为玛代波斯/波斯米底亚,是古代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领土扩张到大部分中亚和西亚领域的王朝,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阿契美尼德一词的意思是“阿契美尼斯家族中的一员”。阿契美尼斯(古波斯语:𐏃𐎧𐎠𐎶𐎴𐎡𐏁 āHaxāmaniš;[20]) 是bahuvrihi复合词,意为“了解朋友的思想”
阿富汗
阿富汗(普什图语和达利语:افغانستان)是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立1978年4月30日
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处决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哈菲佐拉·阿明。
苏联扶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伊斯兰国建立1992年4月28日
推翻了苏联扶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圣战者们,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国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建立1996年9月7日
发源于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塔利班,于1994年兴起,逐渐发展具有政治与宗教武力的团体,最终在1996年攻陷喀布尔获取政权,得以占领90%的国土,1997年10月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2004年1月26日
美国与其盟友随着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后发起阿富汗战争以及同时支持反对塔利班的北方联盟让塔利班酋长国政权瓦解。
2004年1月26日,美国扶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2021年8月美军宣布撤出阿富汗后,塔利班迅速击溃政府军占领绝大多数阿富汗领土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重建2021年8月19日
2021年8月19日下午,塔利班取得胜利后,正式宣布重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基督教
Catholc
Protestant
新教教徒(16世纪脱离罗马天主教)
a member of a part of the Western Christian Church that separated from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n the 16th century
正教的;东正教派的
belonging to or connected with the Orthodox Church
高卢
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
3.意大利 / 罗马帝国 (前27年-1453年)
罗马自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开始并吞行省;四个世纪后,罗马的领土范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地辽阔。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后期〔395年—1204年[注 2]/1453年[注 3]〕三个阶段。
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后,东部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延续到1453年被奥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
4.东罗马帝国 〔395年—1204年/1453年〕
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公元286年实行东西分治后,于原帝国东部(相对于西部的西罗马帝国)分离出的政权;其被当时的西欧世界视为有别于古罗马的新政权,故其灭亡后西欧学界普遍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然而其国祚一千余年期间仍自称罗马帝国
拜占庭(希腊语:Βυζάντιον,拉丁语:Byzantium)是一个古希腊城市,也为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旧名,相传是从墨伽拉来的殖民于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据说出自他们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该城发展成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中心,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法兰克王国 481年 - 843年
法兰克王国(拉丁语:Regnum Francorum,法语:Royaumes francs,德语:Fränkisches Reich),指的是一个5世纪至9世纪间存在于欧洲中欧和西欧的王国
拿破仑帝国
希腊语族
希腊
希腊共和国在欧洲的位置
希腊共和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古希腊
古希腊(希腊语:Ελλάς,罗马化:Ellas)是希腊的一个历史时期,狭义上指希腊地区从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毁灭至公元前146年希腊地区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为止。广义上指爱琴诸文明在罗马人征服前的全部历史。
青铜时代
早在约公元前365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米诺斯文明(或称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16世纪被迈锡尼文明取代,文明中心从克里特岛转向了希腊大陆。
黑暗时代
约公元前1200年,多利安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或“中古希腊”。
古风时代
在公元前九世纪末期,海上贸易再次兴盛,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
古典时代
公元前5世纪初在雅典与斯巴达领导下,希腊城邦联军在两次波希战争战胜波斯帝国。此时希腊文明进入了最高峰,古典哲学,科技,艺术以及民主政治快速发展,获称为“黄金时期”(伯里克利在位)。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雅典民主制,希腊各城邦进入混战。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地区后,古希腊文化播迁到埃及与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称为希腊化时期。
2.马其顿王国 (前808年 - 前168年)
马其顿王国(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腊西北部王国。其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即为亚历山大大帝开创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前808年
卡拉努斯建立阿吉德王朝
前168年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战败,被罗马共和国吞并
Aegaeus
爱琴海的位置
爱琴海(希腊语: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土耳其语:Ege Denizi,或Adalar Deniz)是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一个细长陆缘海,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安纳托利亚之间
爱琴海北侧经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海峽与黑海相连,南侧接地中海。
缘海、陆陆缘海或称边陆缘海(英语:Marginal Sea)指的是大海的四周大部分是由半岛、岛屿或者陆地所环绕的大海;名称差异为陆缘海是地球科学名词,陆陆缘海是地质学名词,边陆缘海是海洋学名词,英文名称都是Marginal Sea
与内海、海湾差异:目前对于内海与边陆缘海的定义都不明确,同一个区域海域对于某一广大海域为边陆缘海,但该区域海域靠近某个单一国家的海域,对该国家来说又可以是一个内海或海湾,并没有明确定义区分此差异。
Austro-Hungariian Empire 奥斯特罗·匈牙利 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德语:Kaisertum Österreich、英语:Austrian Empire,1804年-1918年)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对帝国内部的大国进行了拆解,其中对巴伐利亚的拆解使用了小特权方案,奥地利由边区提升为公国,正式建国。
German Confederation
匈牙利 HUNGARY
马扎尔人(匈牙利语:magyarok),也可写为马札儿人,由于是匈牙利的主体民族(2016年人口为1200万-1400万),故又称匈牙利人,母语属于乌拉尔语系
欧洲近现代
1500年
1880年
World War I
World War II
EU
亚洲
牧民pastoral people
蒙古人 mongol 1200-1500
成吉思汗
非洲
摩洛哥 Morocco
美洲
美洲原住民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第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